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云南大理利用ppp模式治理洱海水环境纪实-欧洲杯在线开户

2016-05-24
      文章导读: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 云南、北京报道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0期)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如何将洱海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的美景流传于世、造福子孙?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洱海边的湾桥镇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他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是第一次来大理,从小就知道苍山洱海,很向往。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总书记对洱海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在新时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知易行难,真要想治理好洱海谈何容易。

“洱海清,大理兴”。要想治理好洱海的环境污染,第一步就是先把污染截住,然后才谈得上治理。按照“依山就势,有缝闭合,分片收集,集中处理”的原则,2015年10月11日,大理州“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正式落地开工,批复投资45亿元,该项目是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

如今,利用ppp模式建成的洱海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运转如何?总书记关心的洱海环境保护进展如何?云南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政府如何利用ppp模式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2016年4月16日到1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财政部ppp中心调研洱海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试图从当地居民、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方、咨询机构、专家学者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和调查了解ppp模式之于公共治理的创新改革与探索实践。

洱海水环境治理ppp项目背景:

洱海环境压力巨大,本级政府财力有限

洱海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同时还是大理主要的饮用水源地。

近年来,由于周边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洱海流域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污染控制难度逐年加大。洱海曾经于1996年与2003年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蓝藻,导致水质急剧恶化,透明度不足1米,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

如果从空中俯瞰洱海,11个乡镇、517个村庄星罗棋布地散落在洱海周边,84万人在洱海边居住,每年2000万以上的游客在洱海之滨穿梭如织。据统计,2015年每天平均有超过657吨生活垃圾从洱海周边的各个城镇、村庄产生,随时可将洱海吞噬。

“野蛮生长”的客栈成洱海环境治理难题

在洱海周边“野蛮生长”的客栈也成为环境治理的难题。大理市市长高志宏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洱海的环境治理工作任务非常艰巨,洱海周围的客栈数量不断增长,偷排现象屡屡出现。政府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为奋斗目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也做好附近居民的环境保护思想工作,共同保护洱海环境。

双廊镇开展整治以来,对490户客栈、餐饮户环保手续、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停业整治42户,限期整改53户,办理排污许可证417户,达到办证条件488户。封堵违法排污口53个,并建立排污口档案。采取村民自治的方式,一事一议收取垃圾清运费,由原来的60余万元增加到298.7万余元。

高志宏市长介绍,2015年5月,双廊镇有两个湖边客栈偷偷将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当地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两家客栈的经营者不仅受到停业整顿、罚款10万到15万元的处罚,还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10日,而这在大理还是第一次。

截至目前,大理市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41起,封堵排污口648个,建立了动态巡查管理机制。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56起,依法拆除违章建筑860户,共计12.7万平米,洱海流域农村无序建房和村庄无序蔓延现象得到遏制。

在双廊镇经营客栈的王文棋告诉记者,起初他并不能理解政府对排污费和垃圾清运费的收取,还“带头反抗了一阵”,不过2003年的那次蓝藻爆发还是让他颇为震惊,如今他已经是当地自发组织的餐饮协会、客栈协会的一员,带头宣传保护洱海。

本级政府财力难以支持环湖截污工程

在有效的洱海环境保护工程到位之前,依法拘留排污者、加强管理是政府采取的手段之一,但仅仅依靠惩处非法排污者还远远不能达到治理好洱海的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洱海正在承受的环境压力已超过其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下环境承载力数倍,其上游及湖域周边农田径流与无组织畜禽养殖粪便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占入洱海污染负荷的60%以上。另一方面,大理近年每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更增大了生态环境压力,洱海已处于向富营养化初期转化的可逆的敏感时期。

“因此,洱海的保护与治理是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政府和社会各界将共同面对并解决的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任务。”彭永臻说。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孔海南关注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已超过20年。孔海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期以来人类对洱海资源的过度利用打破了洱海的自然生态平衡。洱海面对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孔海南表示,“洱海的水环境治理要把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友好’体现在每一步的设计上,从水源地到入湖河流,从湖滨到湖内,所采用的环境治理技术都要采用生态可持续的治理方式。”

治标更要治本,“洱海清,大理兴”,要治理好洱海的环境污染,第一步就是先把污染截住,才谈得上治理。大理州政府在经过多方测算后预估,环湖截污ppp工程的总投资要达到34.68亿元,包含6座污水处理厂及300多公里的截污干管(渠)等工程,完工后将彻底斩断流向洱海的生产生活污水。

虽然近年来大理州、市及洱源县财政每年都安排一定的洱海流域保护专项资金,但这些资金在这个“大手术”面前无疑是杯水车薪。2013年大理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5.6亿元,2014年为27.5亿元,在地方财力有限并且政府举债受限的情况下,洱海环湖截污对大理人民来说似乎成了一个望而止步的梦想。

此时,ppp模式的引入,无疑对化解治污资金困境带来了希望。

洱海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投资:

引入社会资本方后,投资总额超“十二五”洱海保护治理项目总投入


按照“依山就势,有缝闭合,分片收集,集中处理”的原则,2015年10月11日,大理州“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正式落地开工,批复投资45亿元,该项目也是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项目。

“大理市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的投资总额已超过了‘十二五’洱海保护治理项目的总投入。”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通过采用ppp模式推进洱海保护,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洱海保护治理,让项目尽快推进,尽早见效,有力地推进了洱海保护治理。”

在项目公司股权结构设计上,政府方出资代表大理洱海保护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047亿元,占股10%,社会资本出资9.432亿元,占股90%;资本金占项目总投资额度的30%。

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济邦咨询”)承担了洱海项目的咨询工作。济邦咨询董事长张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洱海项目体现了ppp的初衷,即由优秀的社会投资人代替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环境治理服务。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前期多轮的市场测试,充分利用了社会和市场的智慧。

在项目市场测试中,有20余家社会资本方表达了合作意向,最终中标的社会资本方是中国水环境集团。

中国水环境集团是中信产业基金旗下的水环境专业治理公司,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供水服务、污水处理、污泥处理、中水回用等领域具有先进的、国际化的管理经验。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大理经济的不断发展,洱海生态环境正承受着较大的环境压力。

侯锋介绍,在世界著名的优质湖泊中,美国五大湖之一的苏必利尔湖,其环境承载力现状为每一亿立方米库容承载0.6万人,俄罗斯贝加尔湖为每一亿立方米库容承载0.05万人,而洱海目前每一亿立方米库容承载着1.4万人,负荷已超ⅱ类水承载力的两倍以上。再加上,近年来,大理旅游人数与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两个倍增”,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更增大了生态环境压力,洱海已处于向富营养化初期转化的可逆的敏感时期。

“因此,洱海的保护与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长期的事业,而ppp模式因其能打破条块分割、发挥系统统筹优势的内在属性,能更好地适应洱海治理系统性与长期性的需要。”侯锋董事长说。

与此同时,一位在水环境保护领域有着多年经验的专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现在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水利部、住建部、农业部等多个部委,每年均有各自可支配的水环境治理专项经费,“前补助”形式补助各项目的建设,但均是通过各渠道自下而上单独申报。

“各省市区域平均着力,形成‘撒芝麻’式的补助,各项目能分配到的项目较少,而部分区域为申报该经费也存在不少虚假立项的现象。”上述专家称,“若能在国家层面对各口的经费进行统筹,同时转变为以项目效果进行补助的‘后补助’方式,作为ppp可行性缺口补助的重要组成内容,重点的对有代表性、见效快的水环境治理ppp示范项目进行支持,必定能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支持作用,减轻地方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同时为社会资本增信。”

洱海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实施:

社会资本方帮政府节省约6亿元,缩短工期6个月

社会资本方如何帮政府“省钱、省时”?

引进社会资本之后,洱海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得到了怎样的改善?“省钱、省时”应该是大理州政府最直观的感受。

大理州政府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资料显示,大理洱海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批复投资45亿元,批复近期(2016年—2020年)计划投资34.9亿元。经过中国水环境集团40余人技术团队历经半年的现场踏勘调研,采集2000多组数据,与国际、国内专家、团队论证后,比项目招标金额节省了约6亿元,最终的ppp协议签约控制价为29.8亿元,节省投资17%。

“最后的项目采购,我们采用了竞争性磋商方式,通过创新的磋商机制,社会资本优化了可研方案,发挥社会资本的专业优势,节省项目投资。最终的采购结果比原可研的总投资节省了约6亿元,充分体现出ppp机制的效用。”张燎董事长介绍说。

在传统的工程类项目中,工程款超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项目最初预算“包不住”项目实际支出的状况几乎是家常便饭。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社会资本方有什么动力为政府省下了约6亿元?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果没有采取ppp模式,用传统的模式做工程,工程的设计费按照工程实际造价的2%~3%收费,因此设计方并没有什么动力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来节约成本,因为节约成本的结果反而是设计方少收了钱。

另外,侯锋表示因为ppp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分担合作共赢,投资越大,政府的压力越大,对于像大理这样的贫困地区,政府未来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从这方面来讲,企业有动力,也有责任帮助政府节省资本,减少风险,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侯锋说:“在洱海治理的关键时期,我们带着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来到大理,无论是前期项目谈判阶段,还是中标后实施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真切地感受到云南省、大理市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洱海治理的决心和期盼。”

大理洱海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的6个污水处理厂部分的合作期限为30年,含3年建设期;污水收集干渠、管网、泵站的合作期限为18年,含3年建设期。

“省时”一方面是因为洱海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水环境集团也主动提出将建设期缩短6个月,提前完工。对此侯锋表示,洱海沿线300多公里的截污工程难度很大,但中国水环境集团愿意集中一切力量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力保工程提前完工,这样做的动力不仅源于对洱海环境治理的责任感,也来自于作为社会资本方,项目越早完工投入使用,也可以越早得到项目收益。

政府未来不会“没有钱还”,将继续利用ppp模式进行系统的洱海治理


该项目的回报机制为政府付费模式。经测算,该项目政府每年需要付费3.81亿元至3.88亿元,扣除大理市政府收取的洱海资源保护费(约2.19亿元/年)、污水处理费(约2650万元/年)、上级财政补助(8000万元/年),大理市财政预算每年需安排6250万元,占大理市201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9%,属于可承受范围之内。

对于地方政府财政可承受力的评估也是财政部在推动ppp改革中一项硬要求,防止不顾能力的“大干快上”,目的是为了有效防止地方政府不规范使用ppp模式,过度负债。

财政部发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中要求,“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大理的水环境治理项目属于地方政府财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简单地说,就是政府未来不会“没有钱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做到了让社会资本放心。

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为了系统全面保护洱海,大理州的“十三五”规划,设计了125个项目、247亿的规划投资,涉及山水、林田、湖泊、城镇、乡村、环境治理的综合性规划,覆盖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面积,解决所有的突出问题。

但洱海的治理问题之所以是难题就在于要最终从根本上实现洱海全流域的净化还有许多进一步的工程要做。

为此,大理州政府组织多方力量继续利用ppp模式进行系统的洱海治理。这样算来,加上大理洱海环湖截污一期ppp项目的29.8亿元,在洱海环境综合治理上利用ppp模式已经投入和即将投入的总额将达到105.68亿元。

据悉,大理州的上述项目也正在按照财政部的规范和要求积极筹备,准备申请即将开始的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政府只有规范透明运作才能吸引社会资本长期投资。

这些项目都旨在从系统上全流域治理洱海水环境。以洱源县的项目举例,民间也流传着“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说法,原因是洱源县是洱海最主要的水源地,除了治理好洱海以外,洱海源头——洱源县的水环境治理一样不容忽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河湖环境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孔海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洱海最主要的水源地洱源县,曾经从90年代以来,县南部农户大面积改种大蒜等经济作物,带来了污染源的迅速增加,而流域近14万头散养奶牛也带来了相当于300万人口的污染。为了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洱海水污染,洱源县城镇及污水处理ppp项目也显得非常必要。

云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唐新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云南省省长陈豪曾表示政府要舍得拿出最好的项目来做ppp,吸引社会资本。大理州政府在保护洱海,推动ppp项目过程中要进一步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发展规划,做好项目规划和设计,确保落地和管理的规范。另外,云南省也设立了专门的ppp融资支持基金,用来支持ppp项目落地。

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大理州能推动105亿元的ppp工程顺利落地,将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做出很好的示范样本。

————————————————————————————————————————

各方对洱海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评价

财政部ppp中心:

ppp模式用市场的力量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多方共赢、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是ppp模式的精华。财政部ppp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利用ppp模式吸引中国水环境集团参与该项目,除了给大理解决了洱海环境治理资金紧缺问题,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技术和管理,使政府转变观念,合理定位,充分利用了市场专业力量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让老百姓更早、更好、更多地享受到更优质的环境,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

焦小平告诉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最言简意赅的诠释,也是未来大理发展模式所在。云南省和大理州通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利用ppp模式把总书记的指示落到了实处,效果明显。

“如果洱海保护仅靠大理州政府的力量,那几乎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使命。但大理州通过ppp改革实践,找到了一条有效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创新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焦小平表示,“可以说,ppp改革是洱海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助力器、转换器、加速器。”

大理州政府:

ppp模式不仅是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大理州委书记杨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ppp项目对大理州的支撑作用很大,通过社会资本投入,通过企业建设和运营,把环湖截污的理想变为现实。

“ppp模式不仅只是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政府对建设、管理、运营不专业的问题,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发挥监督管理的长项,社会资本方发挥建设、运营的长项,各得其所,各尽所长,共同把这个项目做好。”杨宁说。

基础设施领域的ppp项目持续时间长,动辄二三十年的合作时间是对政府和社会资本双方的考验,如何增加互信,走好蜜月期后的路?

对此,杨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用ppp模式可以解决长效机制的问题。ppp模式核心的实质是政府负责规划,负责政策支持,负责监督管理,企业负责融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根据项目实施的成效来回购项目。最大的好处是通过这种形式来约束和监督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作为投资方,就要考虑30年项目的投资运营,必须保证质量,如果最后环湖截污的处理效果达不到协议的要求,政府是可以不付钱的。

杨宁介绍,具体到这个项目是30年的合作周期,也是对社会资本方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的考验,ppp模式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像夫妻一样,双方都必须承担各自的责任,多商量、多沟通、多理解,这个项目才能够顺利运营推进。

中国水环境集团:

做专业、长青的企业,有信心治理好洱海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ppp模式强调的是政府和社会资本风险分担合作共赢,因此要做专业、长青的企业就必须要得到同行和政府的认可,规范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工程。

侯锋表示,采用ppp模式后,其实质是为政府购买公共产品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机制,从项目投资方到设计方到建设再到运营管理都是选取“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有一批专业专家在项目的各个环节把关。全生命周期管理方式使项目实施方不能浪费,也不敢浪费。

中国水环境集团大股东之一的中信产业基金一直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在金融、管理等方面支持着中国水环境集团在大理洱海项目的投入。

中信产业基金总裁田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洱海治理ppp项目一期投资近30亿元,二期及洱源县的水环境治理还需要投入60多亿元,政府的诚信以及完善的机制、严格的监管和全方位的服务,让我们充满信心,中信产业基金将继续发挥中信集团金融加实业加科技的优势,践行大国企的社会责任,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把洱海治理项目打造成世界级的示范项目。

“十三五”期间,大理州规划建设125个项目、投资247亿元保护洱海

大理州委书记杨宁:欢迎总书记再到大理视察洱海保护治理

2016年4月16日,大理州委书记杨宁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详解洱海保护治理工作。

《中国经济周刊》:总书记来洱海视察一年多以后,对于洱海的环境保护治理,大理做了哪些工作?

杨宁: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对绿色发展的要求。一年多来,我们认真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坚持把问题找准,把规划做实,脚踏实地地把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做好。具体来说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通过“十三五”规划进一步理清洱海保护治理的思路。加快实施洱海环湖截污、流域城镇“两污”处理设施建设、大理市城乡统筹供水、流域入湖河道治理及水利建设、流域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流域林业生态保护建设、流域地质灾害防治七个专项子规划,全力推进流域截污治污、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流域生态建设、水资源统筹利用、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监管保障六大工程,共规划建设125个项目、总投资247亿元,覆盖洱海流域2565平方公里的面积,着力解决洱海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二,依法治湖。在工程性措施还没有到位之前,政府先采取管理性措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洱海保护管理条例》《苍山保护条例》《海西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法规,建立综合执法体制,强化联合联动综合执法。过去我们的管水都是“九龙治水”,形不成合力。现在我们把所有跟水相关的,包括洱海周边负责客栈、餐饮等经营管理的执法机构,全部整合成综合执法大队,建立了综合执法体系,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执法”。

第三,网格化管理。我们把洱海流域全部分成网格,每一位州级领导挂一个乡镇,由州级领导包乡镇,县级领导包村,乡镇、村委会、自然村分级负责,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垃圾收集员分区管理。在洱海保护治理中,所有的目标任务都在这个网格里落地。将政府主导与各级组织履行职责、各个单位履行职责和全民参与结合起来,确保污水不进洱海,确保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和整理。通过网格化管理引领全民治湖,党组织带动群众组织、党员带动群众,一方水土守一方责任,大家齐心协力保护好洱海。

第四,全民治湖。保护洱海仅靠党委政府的力量还不够,必须要全民参与,比如“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三清洁”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就需要群众参与,长期坚持。另外,我们将餐饮协会、客栈协会、老年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发动起来,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形成保护洱海、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周刊》:洱海环湖截污ppp项目推进比较快,政府做了哪些工作?

杨宁:虽然这是一个环保方面的ppp项目,但它还涉及到国土、建设规划等多个部门,过去如果单头去办,过程会很长,手续会很繁杂,还有大量的征地拆迁任务。如果互为前置条件,就会导致工作推进慢,效率不高。所以大理州采取了集中督促检查、集中办公的方式加快推进。比如市一级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市里现场办公解决,如果市级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到州一级逐一逐项解决。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总书记“立此存照”表示以后还要回来看一看。您觉得洱海的环境什么时候能够完全治理好?

杨宁:谆谆嘱托,责任如山。总书记殷切嘱托是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保护好洱海,既是对祖祖辈辈的交代,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交代。我坚信,通过全州上下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老百姓在这方水土上幸福生活,让游客能够享受大理苍山洱海的美景,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美景永驻人间。大理各族人民期盼着总书记早日再到大理来!

————————————————————————————————————————

专访云南省省长陈豪: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落实总书记嘱托,保护好绿水青山,云南省这一年做了哪些具体工作?2016年5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专访云南省省长陈豪。


生态是云南的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云南省政府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陈豪: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也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傣族有一句谚语“没有树就没有山,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人”,就充分反映了云南各族人民珍视和爱护自身绿色家园的认知与传统。因此可以说,保护好自身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既是全省各族群众的期盼,也是党中央对云南的嘱托,是我们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使命。

为此,我们在发展理念上,重视加强资源环境国情、省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积极弘扬云南自古以来保护绿色、珍视自然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引导全省各族人民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环境保护自觉。在生产方式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主体责任,对生产力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把节能减排,化解过剩产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生态经济发展,力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在环境保护上,着力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支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我省仍投入133亿元用于节能环保相关领域,今年还将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生态脆弱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财力保障水平。

《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时,殷切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一年过去了,云南省在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谱写中国梦云南篇章上做了哪些努力?

陈豪:一年多来,我们始终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来抓,先后召开三次省委全会,作出学习贯彻决定,出台了配套性政策文件,部署推动讲话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进展。

在经济稳增长方面,切实推进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实,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7%,较好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和“十二五”规划目标。

在产业优化方面,持续巩固提升能源、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等八大重点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加速转变。我们狠抓基础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3年攻坚战圆满收官,路网、航空网、水网、能源保障网、互联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5年大会战全面启动,一批添后劲、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建成。

在民生改善方面,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积极扩大就业,继续推动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改革发展,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鲁甸、景谷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在改革攻坚方面,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在行政审批、财税、国企、农村、教育、科技、开放、公安、供销社、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市场活力、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

在扩大开放方面,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为引擎,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和“做强滇中、搞活沿边、联动廊带、多点支撑、双向开放”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成功举办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3届昆交会、2015中国(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

在生态环保方面,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森林云南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5.7%,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好转,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在民族团结进步方面,持续开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点创建工程”,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条件持续改善。

在自身建设方面,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扎实开展“三严三实” “忠诚干净担当”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干事创业环境明显改善。

《中国经济周刊》:洱海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和大理的主要饮用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周围人口增长,洱海流域曾经爆发了3次大规模的蓝藻,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云南省政府在落实总书记指示,保护洱海水环境治理上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陈豪:洱海是全国近城湖泊之一,云南历来重视洱海水质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洱海调研时强调“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这不仅仅是对洱海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提出的要求,更是对云南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殷切希望。为进一步加强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我们坚持实施精准治湖,从五个方面强化了措施。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突出问题导向、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理念,精细化编制和执行洱海保护治理规划,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保护责任。二是优化治理格局。统筹推进洱海流域产业结构调整、主体功能区划分,以及控污减排、流域管理与生态文明构建等各项工作,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控工业污染排放。三是增强系统修复。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加强湖滨带生态建设,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不断强化水源涵养。四是严格监督管理。建立全流域管控协作机制,提高环境管控能力,以铁的手腕严厉打击侵占湖滨带、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等违法行为。五是创新资金投入。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作为全省率先进入执行阶段的ppp项目,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洱海保护治理。目前,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已引进资金近30亿元,超过“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对洱海保护投入的总和。据最新监测报告显示,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ⅲ类,今年1至3月达到ⅱ类,被国家列入良好湖泊保护支持名录。

探索和运用“ppp模式 精准扶贫”

《中国经济周刊》:ppp模式在洱海水环境治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贫困人口数量众多,基础设施滞后,脱贫、减贫压力巨大,政府是否考虑利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助力脱贫攻坚?

陈豪:云南贫困面大、人口多、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截至2015年底,云南仍有471万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今后5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约100万贫困人口,任务异常艰巨。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举全省之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兄弟民族、贫困群众掉队落伍。当前,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落后是制约云南贫困地区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短板。

为尽快补齐短板,我们在“ppp模式 精准扶贫”方面已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运用:一是组建成立了云南省扶贫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融资平台,整合财政资金、撬动政策性贷款、拉动社会和农户出资,全力支持云南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据统计,目前,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已审批793.57亿元,已投放261.65亿元。二是盘活基础设施资源,拿出好项目、好资源面向全国招商引资,广开门路运作好ppp项目,筹集更多的建设资金,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拓宽渠道引进社会资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今后,我们将不断拓展ppp模式在扶贫开发中的运用渠道和路径,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助力脱贫攻坚。

————————————————————————————————————————

ppp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战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中国将用两年的时间让农民获得干净的饮用水

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ppp对不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云南省利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环境治理领域,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实现了“不可能的任务”,也使得人民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金山银山”。

云南省省长陈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云南贫困面积大、人口多、程度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为尽快补齐短板,云南省在“ppp模式 精准扶贫”方面已经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和运用。

具体到大理州的情况,大理州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州12个县市均属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滇西边境山区片区县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9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个。全州共有5个革命老区县和8个革命老区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乡镇33个、贫困行政村300个,建档立卡贫困农户25.41万人。全州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主要分布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深山区、石山区,致贫原因复杂交织,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脱贫攻坚成本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要确保在既定的时间节点实现稳定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

近几年,虽然中央和省州县加大了扶贫资金投入,扶贫资金总量大幅增加,仅2015年中央和省支持大理州的专项扶贫资金达4.14亿元,州县两级投入财政资金1.11亿元,但面对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扶贫资金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特别是州县两级财政十分困难,吃饭和建设的矛盾异常突出,虽然州县都千方百计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但与脱贫攻坚任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4月16日上午,世界银行主办的“全球基础设施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为大会开幕致辞。楼继伟介绍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并着重强调了g20国家将重点扶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 。

作为2016年g20峰会的主办国,楼继伟表示,g20国家将全力支持多边发展银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希望这些发展银行能充分地调动私营资源,采用多渠道融资的方式去吸引各类资金。楼继伟也介绍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目标。他指出,中国将用两年时间让农村居民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并希望再过三年,可使互联网信号覆盖农村。楼继伟称,我们希望让基础设施有经济性,这对减少贫困的作用非常大。

不到一个月后,5月2日至5日,楼继伟部长在德国法兰克福出席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行”)理事会第49届年会时再次表示,“全面拓展与现有多边发展援助机构,亚投行、金砖银行等新机构,以及采取ppp模式加强与私营部门的欧洲杯在线开户的合作伙伴关系。”

财政部副部长、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ppp改革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具体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依法治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项体制机制变革,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优化结构、改善供给、激发活力、补齐短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对促进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史耀斌介绍,在财政部统筹推进下,经过近三年探索实践,ppp改革已形成广泛共识,成为各地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重要抓手。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深化完善改革措施,加强与各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ppp改革在行政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牵引作用,支持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发展理念、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吸引更多民间投资参与ppp改革。

原文链接:http://www.ceweekly.cn/2016/0523/151738.shtml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1/12/03 09:50:2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