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十年约:海归教授从56岁干起终还洱海水清月明-欧洲杯在线开户

2016-08-23
       随着生态恢复,销声匿迹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洱海特产又见踪影。每次有师友去大理,孔海南总要请大家去欣赏罗时江河口湿地成片生长的海菜花,并品尝这道当地的特色菜,欣慰与自豪之情不言而喻。


       “名字里带个‘海’字,大半辈子都和水打交道了。” 白发苍苍的孔海南这样风趣地介绍自己。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海归教授今年66岁,从56岁起与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云南大理的“母亲湖”洱海结缘,兑现了“十年洗一湖”的诺言,守护了数百万民众的水源地。尽管他曾因遭遇低压低氧高原反应,被救回上海接受心脏手术,但这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总说“无怨无悔”。隔海相望终成行

     老人与“海”的故事其实从20年前就开始了。1996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的专家,孔海南教授第一次赴大理考察,在洱海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水下森林”——“沉水植物从4至5米以下的湖底长到湖面,水体透明度在5米左右”。每当农历望日、月圆如镜,水月交融,相互辉映。

     仅隔5年,他第二次调研洱海。可洱海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侵蚀,蓝藻暴发,水质恶化,原来接近可直接饮用的国家地表水标准ⅱ类,在局部湖湾已下降到了ⅳ类,湖边村民家里能闻到随风飘来的臭味。


       作为一个爱水惜水之人,孔海南身处他乡城市,却心系祖国湖海。孔海南在日留学时师从国际著名水污染治理专家须藤龙一,已在日本工作了13年,主攻湖泊水库流域综合治理,参与了日本第二大湖——霞浦湖的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示范研究项目。他在日虽有稳定工作、丰厚待遇,却正如华罗庚所言:“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银苍玉洱苦坚守

     新世纪之初,孔海南正式回国任教,担任上海交大河湖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在确定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洱海项目负责人时,各方专家一致认为孔海南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同时很多人担心他的身体状况,因为大理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而孔海南有心脏病家族遗传史,曾发病住过院。孔海南心里自知,毕其一生所学有所致用,为国家湖库治理多做点事,是他几十年来的夙愿;若因快到退休年龄而颐养天年,于他而言会是终身遗憾。

      谁料想,第一次去大理接洽,孔海南就突发心脏病晕倒了。往返几次后,他发现不能频繁在上海和大理之间来回飞,于是从2008年下半年起,一直到洱海“十一五”水专项课题验收前的2012年9月,他每年呆在大理200多天。

      治水团队中的王欣泽教授告诉记者,课题验收前夕,孔海南心脏病加重,医生多次要求其住院治疗观察,他却一直坚持到课题验收结束后,才被紧急送回上海住院,进行了两次大手术。术后,孔海南身体情况还不是很好,但他依然惦记着银苍玉洱,当得知大理州即将开展新一轮的洱海治理时,就再次奔赴大理,为当地300名领导和治理人员开展湖泊治理讲座。

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对当地罗时江流域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等状况调查与研究基础上,孔海南主持了面源污染控制、入湖河流综合治理、湖滨与缓冲带建设以及湖湾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并开展工程示范。5年之间,作为洱海最重要的外来污染源,罗时江的入湖河口水质主要指标总氮和总磷每升毫克的年均值从2.08和0.12降低至1.12和0.06,水体透明度也从原来的0.5米提升到3米以上,使得洱海沙坪湾从黑臭状态变成了植被丰富、风光旖旎的旅游点。


环境治理之后的洱海

      随着生态恢复,销声匿迹多年的大理鲤鱼、海菜花等洱海特产又见踪影。每次有师友去大理,孔海南总要请大家去欣赏罗时江河口湿地成片生长的海菜花,并品尝这道当地的特色菜,欣慰与自豪之情不言而喻。“心怀使命,坚持、务实,扎根一线,十年磨一剑,只为还洱海一个皎洁的明月,祖国的一片碧水蓝天。”这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颁奖仪式上,评审委员会对孔海南的评价。

       据了解,我国广大西部地区与洱海相类似的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湖泊有上千个,孔海南等洱海项目治理中开发的综合治理技术对其具有指导意义。“下一阶段的修复目标是要回到洱海原初生态,这可能还要十年。”夕阳西下,老人在洱海长堤上留下背影,这位博士生导师说:“我无法承担课题了,而团队中的下一代治水人会继续下去。”

原文链接:http://www.shobserver.com/news/detail?id=26513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1/12/03 09:50:26
网站地图